趙崗鎮鎮情簡介
時間:2023年10月19日 點擊次數:15032
趙崗鎮位于封丘縣東部太行堤畔,距新鄉市區75公里、封丘縣城17.5公里,長垣縣城8公里,大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、S213與G327縱橫交叉貫穿全境,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利。
全鎮總區域面積77.1平方公里,其中鎮域面積10平方公里,轄39個行政村,40個自然村,264個村民小組,16915戶,62014口人,耕地7萬余畝。有初中3所,小學24所、幼兒園20所、文化站1個、文化活動中心39處、圖書室40個,衛生院2個,衛生室39處。鎮內有位于鎮政府西側公園內的封丘八景之一磨臍潭,杏園村1940年建立了封丘縣第一個黨支部——中共杏園村黨支部,現為紅色教育基地長封區委舊址,革命歷史悠久,知名農產品有南常崗純手工紅薯粉條、羅莊綠豆粉皮等。
近年來,在縣委、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趙崗鎮黨委、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團結帶領全鎮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,直面風險挑戰,銳意攻堅克難,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,為全方位推進趙崗鎮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“新鄉市糧食生產先進單位”“新鄉市信訪工作‘四無’鄉鎮”“新鄉市大氣污染防治先進單位”“國土綠化模范鄉鎮”“新鄉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先進單位”“新鄉市文明村鎮”“五好鄉鎮黨委”“新鄉市先進綜合文化站”等各種嶄新的榮譽紛沓而至。現如今,一座座企業車間生機勃勃,一個個美麗村莊鮮花盛開……一幅“農業高質高效、鄉村宜居宜業、農民富裕富足”的鄉村振興美麗圖景正在趙崗大地生動鋪開。
經濟篇
趙崗鎮是豫北最大的鋼鐵交易中心,著名的企業發展模范鎮。充分發揮緊鄰長垣市的區位優勢,積極扶持鋼材加工與銷售、工業用泵、起重裝備制造、新型墻體建材等產業,目前全鎮共有260余家工業企業,其中包括新鄉市隆昌鋼構、新鄉市超人物資有限公司等四上企業17家。以鋼材銷售為主導的傳統產業成功實現轉型升級,已基本形成了以工業用泵、鋼材加工配送、鋼結構、門業制造、精密鑄造、機械制造為支柱的產業體系。
生態篇
趙崗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,人居環境更加宜居。通過推進農村廁所、垃圾、污水整治“三大革命”,全鎮共計改廁6120座并落實常態化保潔,以“治理六亂、開展六清”為整治重點,不斷惠民利民,刷新鎮村“顏值”。聚焦大氣污染防治,常態化開展“散亂污”排查,同時扎實開展秸稈禁燒工作,連續多年,趙崗鎮被授予新鄉市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先進單位、封丘縣環境污染防治攻堅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。將全域綠化和花海封丘建設作為重要工作來抓,近年來累計投入800余萬元進行亮點綠化,分批次、分層次在全鎮39個村的主次干道及小游園內種植大葉女貞、海棠等幾十種觀賞性苗木,打造馬道、孫灣等15個村內游園,建設面積超過400畝,創建生態優良、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。趙崗鎮曾被河南省授予“國土綠化模范鄉鎮”,是新鄉市受表彰的5個鄉鎮之一,涌現出了馬道、孫灣、惠寨等一批省級綠化示范村,鄉村振興的生態基礎愈發堅實。
致富篇
“產業興,則鄉村興,產業活,則全盤活”,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農民致富的首要前提和重要內容。在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中,趙崗鎮始終以產業發展為引擎,依托資源稟賦,緊扣“推動新發展,建設新趙崗”思路,發展特色種養業,增強農業農村活力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落實“六保”任務。
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”的產業發展思路,趙崗鎮高效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,因地制宜謀劃到村產業項目,著力打造一鄉一特色、一村一品牌,帶動村集體經濟,推動群眾致富增收。典型代表有馬道村按照“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新建5座占地75畝的草莓、香瓜、芹菜等特色產業日光溫室大棚,配套建設冷庫3000m³,實現糧食增產、大戶增效、農民增收、村集體增實力“四方共贏”;小辛莊村著力建設占地100余畝的樹莓采摘園,發展集農家采摘、休閑娛樂、康養觀光為一體的特色農業;惠寨村先后投入320萬余元,建成7座占地50余畝的瓜果蔬菜種植大棚,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,以及南常崗村發展3000畝的紅薯種植及粉條深加工項目,羅莊村手工綠豆粉皮加工項目以及白莊村香菇種植基地等,充分挖掘地域特色農業資源,打造特色農業品牌,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質增效。
惠民篇
趙崗鎮致力于社會民生事業的發展,不斷完善基礎設施,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。近年來,全鎮共投資5000多萬元,新修村內田間道路110千米,便利群眾出行,結合“四好農村路”創建,不斷夯實農村公路基礎品質,優化美化路域環境,提升規范化管養水平,累計培土25萬方,鋪就惠民利民連心路。新建水廠兩座,切實保障群眾飲水安全。完成國道327線升級改造工作,彰顯趙崗鎮區位優勢。新建投資9800萬元的220千伏白莊雁翎變電站,從根本上解決了附近幾個鄉鎮電力緊張問題;先后投入300多萬元打造水系連通工程,開挖了八斗渠、加支渠及閆店、小辛莊等9個村的引水渠,第一次將文巖渠、大功渠與十支渠、夾支渠全線貫通,覆蓋耕地面積5萬余畝,既改善了生態環境,又提升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,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顯著增強,社會滿意度不斷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