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丘縣創新“12134”農村產權交易模式,破解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難題
“這個道路修復項目正在反向競價,底價3萬,現在已經到2.92萬了,目前還在降。”9月17日,在封丘縣農村集體產權交易中心,主任閆利娜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數字,展示平臺的實時交易場景。屏幕另一側,79名圍觀者正線上關注競價進展。這樣公開透明的交易畫面,如今已成為封丘縣農村集體“三資”(即資金、資產、資源)交易的日常。
此前,封丘縣不少村莊深陷“糊涂賬”困境:村級資產資源被侵占、小微工程暗箱操作、群眾查賬無門……如何解題?今年以來,封丘縣創新實施“12134”農村產權交易模式,讓農村產權交易從“線下抽屜”走向“線上陽光”,不僅喚醒了海量沉睡資產,更筑牢了基層治理的“防腐墻”,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
清家底建平臺,數據真了民心安
以前,村民身邊的腐敗問題,大多源于農村集體資產資源的“擅自管理”,交易信息不透明、監督機制缺失、監管存在盲區、專業服務缺位等成了基層治理長久以來的“老大難”。
要治病,先把脈。為摸清全縣農村集體“三資”家底,封丘縣成立由縣主要領導牽頭的“三資”監督管理領導小組,整合紀委監委、農業農村、自然資源等部門力量,開展“大排查、大起底、大整治”。
縣鄉兩級組建清產核資專班,對全縣184萬畝土地、37億元資產進行編碼上網,逐村逐戶核查資源性、經營性、非經營性資產;對歷史遺留的不規范承包、租賃合同,逐一清理規范,累計完善合同1.3萬余份。
“以前村里資產是‘糊涂賬’,誰也說不清有多少畝地、多少間房。”閆利娜說,清產核資時,工作組通過數據比對、群眾公示、社會監督,不僅追回了被侵占的3畝集體建設用地,還把閑置的老校舍、機井等資產全部登記造冊。
如今,從溝渠路堰到閑置廠房,從荒片林地到池塘坑塘,封丘縣逐一定位、拍照,標注面積、位置、產權歸屬,錄入全縣統一的“三資”管理信息平臺。通過該平臺,村里的每一筆交易都有了“電子檔案”,從根本上杜絕了“數字造假”。
“當‘資產清單’徹底公開,村民心里的疙瘩解開了。”閆利娜表示,如今村干部手握“實家底”,說話辦事有了底氣;村民看著“明白賬”,對集體事務的信任度越來越高。
“12134”建機制,交易順了效率高
現有“家底”已經清晰,下一步如何讓撂荒地變身高產值的特色種植基地?閑置的村集體廠房能否“重獲新生”?
“光有平臺不夠,得有規范的機制讓交易市場化、更通暢。”據閆利娜介紹,封丘縣創新推出“12134”產權交易模式,即以1個“三農”綜合服務中心為統籌,打通全國農村“三資”監管和產權交易2個平臺數據,靠1套制度規范從項目受理到資金交割的所有流程,壓實縣、鄉、村三級服務責任,聯動政府、國企、銀行、運營公司四方協同推進。
今年5月,封丘縣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正式上線。該平臺涵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、“四荒”使用權、集體林地經營權等17大類交易,實現“信息發布、線上報名、網絡競價、成交公示”全流程電子化。
為確保專業高效,該縣組建15人縣級技術團隊,19個鄉鎮“三資”監管中心各配5名專員,609名村級報賬員兼任交易經紀人,形成“縣有專家指導、鄉有骨干對接、村有聯絡員服務”的三級網絡。
為杜絕“場外操作”,封丘縣定下硬規矩:2000元以上的集體資產交易、5000元以上的服務采購,必須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;未進平臺的資金,一律不得納入村級財務賬目核算。同時,封丘縣紀委、公安、檢察院、法院建立“聯動辦案”機制,專項打擊惡意侵占集體資產、暴力干預交易等行為。
金融活水同步跟進。為滿足交易主體多樣化融資需求,河南農商銀行封丘支行與交易平臺深度對接,在農村產權交易過程中開通金融“快車道”,對在農村產權交易中存在融資需求的企業和個人,快調查、快審批、快放款。目前,已向交易主體發放貸款4筆、350萬元。
“以前發包閑置校舍,總是村干部說了算。現在必須經過‘四議兩公開’定底價,再上平臺競價,誰也不能搞特殊。”閆利娜說,此前,陳固鎮有一所騰退的閑置校舍,通過平臺掛牌后吸引163人圍觀,經過59輪競價,最終以每年4.1萬元成交,比起始價2.5萬元溢價64%。“三年下來,村集體多收4.8萬元,群眾都說‘這錢來得明白’。”
資產“生金”效果佳,民心齊了鄉村靚
鼠標輕點間,競價聲“屏”上起。今年5月,封丘縣荊隆宮鎮三姓莊約270畝土地3年租賃經營權項目結束線上競價,成交金額溢價率達87.78%,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5.35萬元,實現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。
資產“活”了,村集體經濟強了,民生實事有了保障。“以前群眾打電話,不是說路燈壞了,就是說水管漏了,但村里沒錢修,有的村干部都不敢接電話;現在村集體收入增加了,修路、采購水泵等都提上日程,村干部的腰桿都硬了。”談起改革帶來的變化,荊隆宮鎮三資中心主任楊淼的話樸實卻真切。
更顯著的變化,還體現在基層治理的效能提升上。隨著交易流程透明化、監督機制常態化,封丘縣涉及農村“三資”的信訪量同比下降90%,“小微腐敗”問題得到根本遏制。“以前村民懷疑村干部‘中飽私囊’,現在每一筆收入、支出都在平臺公示,干群矛盾少了,凝聚力強了。”楊淼說。
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,封丘縣的“三資”改革還打破了資源配置的地域限制。以往農村土地流轉多“不出村、不出鄉”,如今通過平臺,鄭州、原陽等地的企業紛紛來封丘競價,推動土地資源向規模化、高效化經營主體集中。
自產權交易平臺上線以來,封丘縣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已實現從“亂”到“治”、從“閑”到“活”的轉變。截至9月中旬,該平臺訪問量達73萬次,成交各類資產資源255宗,金額5786萬元,平均溢價率26.87%;198個村集體收入突破5萬元,占全縣行政村的62%;盤活閑置廠房、校舍等資產65處,引進農產品加工、光伏發電等興村富民項目30個,帶動36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。
“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,規范是最大的推動力。”閆利娜說,下一步,該縣將持續完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,讓更多“沉睡”的集體資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“活資本”,為實現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提供堅實支撐。(封丘電視臺)
豫公網安備41072702000103號
